组织工作

【概况】 2008年,东台市委组织部按照“谋求大突破,实现新跨越”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基层组织建设、人才资源开发和部门自身建设,组织工作取得了新的长足进展。
主题教育活动 按照市委要求,牵头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提升素质,服务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一着不让地做好“超前筹划,深入调研;突出主题,狠抓重点;全面发动,集中辅导;强化领导,督查跟进;强势宣传,扩大影响”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显著增强,全市上下“五比五争”发展竞赛和“三学”活动如火如荼,新时期东台城市精神得到确立和发扬光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东台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华日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予以报道。盐城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东台市“教育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干部制度改革 一是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遴选一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领导干部担任市开发区、发改委、交通局、农开局、林牧业局等市直部门“一把手”,并对头灶、唐洋、廉贻、曹等镇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充实了一批有活力的年轻干部。加大为发展配干部的力度,一次拿出19个科级领导干部岗位面向全市“公推公选”,首次采取邀请群众代表参加现场答辩评分、实行“公推公选”全程公示等措施,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加强后备干部工作,运用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16PF和SCL-90系统软件,对科级后备干部候选人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测查,遴选产生100名科级后备干部,在组织专题培训后安排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线岗位挂职锻炼。根据专业招商局考核结果,对6名专业招商人员明确副科职级,2人明确股级职级。此外,采取“积分选岗”方式安置21名军队转业干部。二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的发展本领。举办科级干部中共十七大精神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教育长桑学成、原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兴化市戴南镇党委书记马元连作专题讲座。成功举办科级干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读书班,对镇(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为期两天的封闭培训。抓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契机,在市人民剧场对全市科级干部实行大规模集中培训,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进行辅导,使大家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思想洗礼。此外,开设“百佳讲堂”电视辅导栏目,得到基层党员干部普遍欢迎。三是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公信力。认真贯彻中央“一个意见,三个会议”精神,新聘40名干部监督信息员,开通干部监督电子信箱,召开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和信息员会议,不断加大干部监督力度。会同市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的离任与任中审计,年初确定的23名重点审计对象有19人审计完毕。根据干部日常考察掌握的情况,对犯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十多名科级干部进行了点题谈话。认真抓好《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扎实开展“专项查纠月”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做法和经验得到省、盐城市检查组肯定。
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抓好阵地建设。一方面,开展“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年”活动。采取“在外能人捐一点,在外名人引一点,村级经济挤一点,市镇财政补一点,市管党费奖一点”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全市新建村部36个,改建和扩建74个。同时,鼓励各镇建立“农村党员网络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开展“远程教育提升年”活动。以“五好”为目标,组织开展全市远程教育站点“星级创评”活动。对接收站点普遍实行“年审年检”,颁发合格证书。二是抓好载体建设。实施“112网络富民工程”。培育10大产业,培植100个远程教育示范点,培训20万新型农民。实施“牵手致富”工程。选择2688户“一有三缺”(有劳动能力、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家庭,与机关干部结成挂钩帮扶对子,增强贫困家庭“自我造血”能力。年内,全市近1000户贫困家庭提前脱贫。实施“党群共建致富林”工程。组织36个市直部门与34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联手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帮助挂钩镇村义务植树44211棵,无偿支付经费155500元。三是抓好队伍建设。做好村级党组织集中换届。指导各镇采取“四公开、三荐、两票、一承诺”办法,把“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党员选进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全市392个村共选拔村党组织班子成员1905名,平均年龄为43.1岁,高中以上学历占87%,女性干部和35岁以下干部平均每村各1名。大力实施非公企业党建“红领计划”。指导和督促438家非公企业配备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累计发放“红领”专项津贴20万元。深化党员先进性建设。积极探索强化党员学习主体、参与主体、服务主体等六大主体途径,初步建立起党员“先锋卡”、民意“点评榜”和“党支部向党员述职、党员评议”、“党员向党支部述岗、大会评议”的“一卡一榜,双向述评”制度。8月份,市委召开常委民主生活会,首次邀请6名基层党代表列席会议,听取他们对常委班子自身建设和履行工作职责的意见和建议,9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进行了报道。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市党员交纳“特殊党费”2164145.72元。参加盐城市“七一”文艺汇演比赛获特等奖、二等奖各1个,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四是健全“关爱”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村干部“目标承诺·绩效考核·关怀激励”制度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村主要干部“社保转接”工作,提高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激发了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另外,建立建国前老党员“大病医疗补助”制度,研究制定《东台市离休干部住房补贴实施办法》,受到老党员、老干部们的衷心拥护。
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园“聚”才。加强省“333工程”创业园内涵建设,建成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并出台《高新技术创业园孵化器管理办法》,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努力把孵化器打造成为中试转化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公共检测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五大中心”,先后吸纳16个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孵化器。二是立项“借”才。通过对创业园所有企业项目研发需求进行调查,形成《东台市高新技术创业园项目研发需求目录》。7月份,邀请43名“333工程”专家参加“相聚东台,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发布暨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与创业园企业签订1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协议。11月份,继续在南京举行省“333工程”东台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签约2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此外,聘请23名上海交大、江苏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挂职担任镇长助理,并成功申报“新型浮头式驳接头”等2项专利。三是分层“育”才。围绕东台市企业“翻番”发展目标,9月25日至29日,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企业经营管理者高级研修班”,邀请北大教授李左东等8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市45家规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进行封闭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东强公司董事长王子纯主持研发的“高性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盐城历史上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是服务“惠”才。利用春节和“五一”等节日,开展人才慰问活动,先后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20人次,发放慰问金1.4万元,帮助困难知识分子家庭解决难题40多件。为85名高层次人才免费进行体检,并组织部分省“333工程”、盐城“111工程”专家和东台市科技拔尖人才外出考察休养,努力造浓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开展“亲商之家”创建年活动】 年内,市委组织部从落实“三服务”要求着眼,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亲商之家”创建年活动。一是明确目标,强化“亲商”意识。引导组工干部树立“组织部门应当成为‘亲商之家’,组工干部应当成为‘项目干部’”理念。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部机关班子成员引进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每个科室引进1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每个组工干部提供1条有价值的项目线索、镇党委组织委员和部门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洽谈和引进1个项目的任务。建立科室招商定期汇报制度,编发《“百日竞赛”招商情报》,使组工干部兴奋点始终指向亲商实践。二是拓宽渠道,扩大“亲商”范围。“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科室有关同志多次赴上海等地拜访客商,并获取益康生态园、彩钢机械板等多条项目线索。邀请十多名客商到东台考察洽谈,引进投资2100万元的“永乐电影娱乐城”项目。“上门招”和“委托引”相结合。除与客商加强接触商谈外,还发动同学、亲友协助招商,从熟识的企业老总中聘请“编外招商员”。“引项目”和“交朋友”相结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举办生日聚会和上门慰问等多种形式,与客商加强感情沟通,建立朋友关系,促进项目落户。三是优化服务,提升“亲商”效能。在全市遴选113家企业,明确组工干部“一对一”挂钩服务,通过《东台组工》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专题召开“亲商之家”恳谈会,面对面听取光明置业、春燕塑业、枫叶纺织、汇利镀锌等8名企业老总对提高组织工作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七一”前后,组织机关同志为挂钩企业党员、职工上党课和形势分析课23场次,赠阅学习资料340多份。制作《“亲商之家”通讯录》,为引进客商和机关同志保持联系提供方便。四是加强激励,造浓“亲商”氛围。注重榜样带动。通过《东台组工》内刊宣传市委督查室副主任朱宝美、溱东镇党委副书记潘春舒、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侯卫东等8名先进典型的亲商事迹,激励和鞭策全市组工干部比学赶超。注重奖励促动。对照有关规定和条件,组织发放招商引资奖金人平8000元,个人最高奖励3万元。开展“亲商之家”创建年活动,催生了客商向组织部门靠拢、项目向组织部门积聚的喜人效应。全市149名组工干部与1000多名市外客商正常保持联系,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9个,协议利用资金76.8亿元,到账外资1280万美元。
【激励干部一线立功】 年内,市委组织部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市委提出的“干部提拔要上一线、在一线提拔干部”的要求,着力构建干部一线工作机制,多层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不断提升服务发展效能。一是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实行领导干部一线考核。以市委常委会议纪要的形式,对干部选拔的原则等进一步明确,更加突出向基层倾斜、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对完成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实绩好的镇和部门优先提拔使用干部。坚持将镇和部门重点工作督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动态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科级干部公推公选、选拔调配、明确非领导职务等工作中充分运用,实现单位和个人“捆绑式”考核。全年共有20名干部因所在镇或部门实绩一般或较差予以否决。二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后备干部一线锻炼。3月中旬对全市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补充。按照反馈结果、单位推荐、差额考察、知识测试、心理测评等程序,把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后备人才充实到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以能力提升为主题,在苏州市举办了第20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将调整充实后的100名后备干部全部安排到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城市建设、规模企业、矛盾调解、优化环境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线岗位挂职锻炼。创新后备干部交流渠道,开辟“东台青年干部”博客,作为后备干部网上交流的窗口。对挂职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后备干部事迹在《盐阜大众报》和《东台日报》予以专题报道。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鼓励二线干部一线服务。积极鼓励二线干部到全市规模企业、“八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中去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对服务中心、服务发展实绩较好的6个先进典型通过《东台日报》进行宣传,制作《梅开二度分外艳》电视专题片在《党的生活》栏目予以报道,有效激发了二线干部到发展一线领办创办各类企业、参与中心工作和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热情。
【首次组织企业领军人才清华培训】   年内,市委组织部紧紧围绕市委“企业翻番”发展战略,联姻国内一流高校,大力实施企业领军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善于经营、精于管理、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为全市工业经济大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9月25日至30日,首次组织45名规模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取得了良好效果。此次培训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跨越发展的能力这一主线,精心安排了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机遇、资本运行与上市运作策略等9个培训专题。训班采取了集体听讲、多媒体演示、个人自学、小组讨论、个别交流、参观考察等学习形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培训内容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分析,使得学员融入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在培训过程中,所有学员自觉维护教学秩序,保证了学习时间、学习人数、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四落实”,表现出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清华校园展示了勤奋好学、遵章守纪、和谐团结的东台企业家的良好形象。该期培训班得到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祁彪亲赴清华大学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俊亲自带队并跟班听课;分管部长几上北京,对专题选定、教师聘请、课程安排、保障后勤等进行具体安排,保证了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
【聚力打造省“333工程”创业园】 年内,市委组织部围绕“谋求大突破,实现新跨越”目标,聚力打造全省首家“333工程”高新技术创业园,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年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97名,其中李波团队、秦勇博士分别获得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00万元资助。一是载体聚才。建立省“333”工程高新技术创业园孵化器,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盐城市委等领导为孵化器揭牌。专门出台《创业园孵化器管理办法》,对入驻项目提供研发、中试和生产用房,三年内减免所有租金。至年底,已成功吸纳16个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孵化器。二是立项借才。对企业项目研发需求进行调查,形成了《项目研发需求目录》。7月份,邀请43名省“333工程”专家走进东台,参加“相聚东台,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转化签约仪式,18项高新技术成果成功落户。11月份,在南京举行省“333工程”东台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成果对接会,54名“333工程”专家与创业园企业对接洽谈,成功签约2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设岗引才。聘请47名省“333工程”专家担任企业技术顾问,23名上海交大、江苏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挂任企业总经理助理,先后参与30多个科研课题的攻关和调研,完成工艺改进方案和调研报告40多篇,其中2项成果成功申报专利。四是分层育才。邀请南京大学裴平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周小虎教授等“333工程”专家,为企业老总和经营管理人才专门开设“金融海啸与发展机遇”、“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管理”等专题讲座,340多人接受培训。
【构建重点工作督查“三大责任”体系】  年内,市委组织部紧贴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着力构建领导、服务、保障“三大责任”体系,强势助推重点工作突破,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重抓“践诺”考核。一方面,组织主要领导开展目标承诺。全市25个镇区主要负责人,逐一对本镇区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帮扶民企等重点工作任务公开进行目标承诺。另一方面,加大对主要领导的践诺考核。实施重点工作每周通报、月度督查、双月点评,在全市点评会上按实绩分红、绿、黄三色确定“一把手”座次,每月底在政府大院墙壁上公布主要领导招商实绩,对招商引资实绩较差的8名“一把手”从三季度起实行离岗招商,进一步强化了“一把手”引领发展、奋力赶超的浓烈氛围。年内全市注册外资到账2.15亿美元,有83个“一把手”完成招引项目任务。二是开展“1+3”活动。即1名科级干部帮扶新上1家民营企业、挂钩1家规模以上企业、服务1个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科级干部帮扶新上民营企业时间1年,确保新上企业年内纳税不低于3万元;挂钩规模以上企业时间3年,确保达到“成长型企业两年翻番、小企业年年翻番”目标。牵头建立“1+3”活动实绩台账和活动管理台账,实施每月通报、双月交流、季度督查等制度,并将服务活动与市“企业服务周”活动相结合,力促“1+3”活动取得实效。全年,科级干部累计帮扶新上民营企业880户,挂钩服务规模以上企业531家,挂钩年内拟竣工项目201个,提请政府相关领导先后5次专题会办挂钩帮扶中的各类涉企问题80余件次。至年底,科级干部帮扶新上民营企业已形成税收4097.87万元,挂钩企业开票销售66.2亿元,竣工项目189个,大多数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三是推出“六项”制度。在继续推行“六个一”督查机制的基础上,推出“公正承诺、全程实录、结果公示、回访复查、实绩跟踪、责任追究”等“六项制度”,着力构建重点工作督查责任体系。综合年内历次督查情况,各个督查小组工作质量较高,所提建议大部分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积极回应,其中中小企业用工、做强船配产业、扶持纺织企业等方面的建议被专题研究或会办,针对扶持纺织企业的建议,市政府还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扶持纺织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实施非公企业党建“红领计划”】 年内,为建设一支职业化的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市委组织部实施了以选优配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为主要内容的“红领计划”。“人民网”、《新华日报》、《江苏组工信息》等媒体先后进行报道。一是坚持市场化选拔,双向选择。选拔和管理企业党务工作者,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引导双向选择,实现供需对接。充分尊重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尊重党员的择业自主权,体现公开选拔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的结合,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吸纳社会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采取组织部门推荐一批、面向社会招考一批、企业内部选拔一批的办法,为全市438家非公企业配备专兼职“红领”。二是实施专业化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坚持把企业党务工作者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对象,力争每年轮训一遍,培训合格的统一颁发企业党务工作者任职资格证书。建立1000名非公企业“红领”后备人才库,实行滚动培养,动态管理。按照“生产经营的有心人、党建工作的热心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制定资格认证标准,对任职三年以上或任期内被评为“五好”党组织的企业在职党务工作者,经过个人申报、基层党(工)委考核、组织部门复核等程序,统一颁发“资格证”。三是实行契约化管理,规范岗位职责。在非公企业设立“红领”工作室,在岗“红领”统一佩戴有党徽标志的红色胸牌,建立园区非公企业党员(红领)活动中心。企业党务工作者享受企业相应管理人员待遇,由企业发给工资和福利,其职责主要包括:组建党的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组织党内活动、培养积极分子、联系职工群众。年底,组织“红领”进行述职述廉,接受企业党员和职工代表监督评议,由上级党组织进行考核定等。四是推行人性化服务,注重关怀激励。建立岗位津贴制度,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企业党务工作者,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和党员人数,由市委组织部发给每人600元~1200元党务岗位津贴。加强对企业党务工作者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对优秀企业党务工作者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结合纪念“七一”系列活动进行表彰,并优先推荐提名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探索党员主体地位实现途径】 年内,市委组织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确立“人本党建”新理念,以“一卡·一榜·双向述评”为载体,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有效探索,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卡,即:党员“先锋卡”。市委组织部统一设计印发“强化主体地位,永葆先进本色”先锋卡,按照“有职党员按职履责、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要求,设计“认领岗位、目标承诺、履岗践诺”三方面内容。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采取党员个人自评、党内互评、群众点评等形式,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活动。制定百分考核细则,从“学习主体、参与主体、服务主体、监督主体、权力主体、自律主体”等六大类15个方面逐项进行考核,最后形成总体评价。“先锋卡”由村(社区)党组织安排专人填写,镇(区)党委审核把关。一榜,即:民意“点评榜”。“点评榜”共分党员形象展示、党员服务中心反馈和村民点评3个板块。“党员形象好不好,展示栏中见分晓”,各村普遍设立“党员形象展示栏”,纵向张贴标有村干部和“双强”党员姓名的照片,横向分设“认岗定责、带头致富、帮扶群众、总体评价”等5个栏目。由党员服务中心派专人按月登记汇总,每月将村干部和“双强”党员受理办结的为民服务事项公布反馈。结合“先锋卡”的实施,在点评榜接受“村民点评”,逐项实行百分制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双向述评,即:“党支部向党员述职、党员评议,党员向党支部述岗、大会评议”双向述评制度。支部每半年向党员大会报告一次工作,对照年度目标,向党员介绍履行职责、带领村民致富等5个方面的情况,接受党员质询;党员每半年向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按照年初的定岗职责向党支部述岗述职,接受支部指导。进一步拓展“党群民主议事日”内容,组织党员对村(居)支部、基层站所、党委政府工作进行定期评点。活动以来,党员主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切实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志愿者总数达3万人,8000多名“双强”党员参加设岗定责,轮流到党员服务中心开展正常服务,为民办实事5万多件。党员民评合格率99.6%,涌现出5800多名“五星级”和7300多名“双强”党员示范户。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2008年,东台市台城有街道6个,社区22个,城市常住人口约25万人,社区工作者223人,社区班子平均年龄39.7岁,其中35岁以下127人、大专以上学历79人。年内,东台市扎实推进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按照“人员进网格、服务在网格、考核到网格”的思路,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层级的作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管理,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考核办法,激发社区工作者发展惠民的内生动力。以流动党员为重点,做好社区各类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建立在职党员认领社区事务承诺制度、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和社区义务活动日制度。建立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关爱机制,有序、平稳地做好企业党员转入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研究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新建4个社区活动阵地,推动党建工作有形化,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发展社区经济 深入开展社区“双学双带”促发展活动,大力宣传发展街道、社区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培训、考察、考核三管齐下,强化了社区干部队伍进位争先、开拓进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了社区干部“双带”本领。新桥、西溪等街道党工委组织社区干部和经济能人到华西、海门、通州等地参观学习,采取“外出看、周边比、挖潜力”的方式,拓宽社区干部发展视野,增强发展责任意识,激发社区干部积极投身到经济发展大潮中去。开展“五比五争”活动。在街道、社区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加快发展、争先创优、团结协作、忘我奉献”四种意识,全年共组织低保家庭人员和社区青年参加企业用工洽谈2540人次,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就业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街道、社区按照“生产性资产抓创收,福利性资产抓管护,资源性的资产抓开发,流动性资产抓调整,闲置性资产抓置换”的要求,充分发挥集体资产效能,实现集体资产优化配置,确保社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新东街道党工委动用2007年钢材市场拆迁补偿金,在镇创业园南区建成占地13000平方米,拥有8幢双层标准化厂房的新东园,筛选后引进项目6家,年底已全部投产达效。
服务社区居民 进一步完善“三级服务阵地”建设,在继续抓好街道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加大小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力度。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活动正常开展、社会反响较好的志愿者队伍。完善社区党组织联系居民群众制度,在继续做好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强与社区各类人才的联系,定期为他们开展服务。提升社区信息服务水平,在金墩、望海社区开发“社区通”服务管理软件试点工作,实现入住人员管理、居民服务管理和安全卫生管理的快捷化。
繁荣社区文化 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素质。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和谐家庭、党员示范经营户、文明示范经营户等系列评选活动,造浓和谐社区建设氛围。开展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放映百部经典爱国主义电影。举办社区家庭才艺展示活动,组织社区书画、棋牌比赛活动,举办社区文艺汇演。开展奥运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继续深化“医疗进社区”活动,每季在社区举办一场健康知识讲座。
优化社区环境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高人均绿地面积拥有率。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继续做好“平安进社区”活动,积极整合司法人员力量,探索警民共建、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组织法制、安全、消防等知识讲座3场。开展环保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系列环保公益行动,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居民良好环保习惯。
(董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