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一页村史读沧桑

文章来源:东台党史方志 发布人:admin 点击率:4750 发布日期:2012/10/29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一页村史读沧桑



                                            来源:盐城新闻网 

农民致富看今朝

成泽

互助同耕天地阔,莫庄农民领风骚。

四熟轮作田野绿,粮棉盛开盐碱窝。

新五高擎大寨旗,磊达又涌开放潮。

千载农家小康梦,创新致富看今朝。

  1943年,山西农民李顺达在山西省平顺县的西沟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从此西沟人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成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和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典范。1951年12月10日,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宣告成立。1952 年西沟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

  李顺达、申纪兰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叫土地改革。

  对于成千上万的农民而言,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在以往,贫富不均、贵贱不等,农民只能苦巴巴地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期盼获得好的收成。“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想法,在梦中都很少出现。

  但是,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土地改革,彻底实现了农民的梦想。“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共产党是我们引路的人!”《农友歌》气势磅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数千年的期盼变为现实,挺直腰背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主人。

李顺达、申纪兰的故事,很快传遍神州大地。当时在黄海之滨的东台县,一个叫刘春生的农民激动不已。1952年,刘春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拉着一帮乡邻,在莫庄成立了时堰区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些故事,如今陈列在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的“中国东台·村史馆”里。

  东台市党史办主任杨爱国告诉记者,刘春生成立互助组之后,大搞科学种田,先后担任莫庄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身先士卒带领社员苦干实干,探索科学种田的耕作技术,创造出水稻—麦子—棉花—绿肥两年四熟轮作制,为里下河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创了一条新路。这位农民出身的优秀共产党员,被农民誉为“金不换的社长”。

激情岁月学大寨

  在村史馆里,陈列了全市各个时期的资料、照片和实物。最有意思的,是一间大队办公室实物还原模型。甘港村党支部副书记沈艳萍对记者说,那时候,就是通过大队办公室向各生产队传播农业学大寨的信息。

  农业学大寨,那是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刻的时代。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那是1964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人民日报》

刊载之后,传遍神州大地。每个村庄都希望自己是大寨,每个农民都希望自己有大寨人的豪情。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一时间,在全国涌现了无数个“大寨式大队”。

  在东台,有一个被誉为“江苏大寨”的大队:东台县三仓公社新五大队。杨爱国告诉记者,当时的新五大队简直是个传奇。在历史上,这个村的土地是有名的“盐碱窝”,土质差,产量低。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新五人民在共产党员顾存义、常胜男等人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治沙改碱,改革耕作制度,硬是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粮棉单产大幅提高,棉花单产在全县率先超过全国标准,昔日的“盐碱窝”变成了粮棉仓。新五大队被誉为“江苏大寨”,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寨式大队”。

  如果说新五大队是传奇,那么三仓镇八一村就是奇迹。在人民公社时期,八一村原名为朱坝大队。1964年,第七生产队已成为粮棉生产先进典型,粮食亩产 800多斤,棉花亩产超百斤。队长吴树友每年都要参加盐城市召开的粮棉生产先进会议。1968年全大队粮棉双超“纲要”(粮800斤/市,棉100斤 /亩),因此将朱坝大队更名为八一大队。

  杨爱国说,当时外公社、外县市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八一大队在盐城、江苏省都有名气,省委书记几次前来考察,东台县专门派出工作组驻队指导。1969 年队长吴树友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1月14日,会议由李先念副总理主持,吴树友原来坐在62排,会议开始,调到第三排。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提问各单位的粮棉生产情况,第一个问的是江苏启东县的情况,第二个问的是东台三仓八一大队第七生产队的情况。1月18日,吴树友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1973年全省组织先进分子往山西大寨参观,吴树友受邀参加,乘坐的是专列火车。到了大寨,还受到了陈永贵的接见。
   

小康时代谋幸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再次面临了新的生机。在安徽,按有十八个血手印的契约,揭开了改变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命运的序幕。“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增收减负为主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春天。

  也就在这个时候,另一部分人悄然而动。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为他们不下地干活;他们也不是城里人,因为他们没有城镇户口。他们的名字,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们被人们称作:农民企业家。1975年,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的东台青年汤广宏来到东台市梁垛砖瓦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每天拖着400公斤重的车子,在50公里地上来来回回,挥洒自己的青春和力气。此后10年,他先后干过拖土、和泥、烧窑、卸河等10多个工种,逐步从一线工人成为班长、技术工、工段长、车间主任、副厂长。1984年6月,长期的勤奋和不懈的努力,且遇上了“一包三改”的机会,汤广宏成了砖瓦厂厂长。

  1986年,一位来自南京保温瓶厂的业务员来到梁垛镇。在他的鼓动下,镇里决定上马筹建保温瓶厂生产项目,汤广宏成为负责人。然而,建成后的保温瓶厂,使用的是南京厂更换淘汰下来的设备;厂内的锅炉是1958年废弃的老锅炉,重用之后经常出现问题。1988年底,镇政府宣布汤广宏停职待岗。40天后,艰难维持了两年的保温瓶厂正式宣布破产。在破产的同时,汤广宏苦心经营了两年的砖瓦厂也被保温瓶项目拖垮了。

然而,汤广宏却因此学到了许多。在赋闲的时间里,他重新审视了保温瓶厂的整个过程,并得出了自己的经验。再度出山之后,他一鼓作气,盘活砖瓦厂,接管水泥厂,投建新式生产线,大搞投资,多方发展。逐渐让磊达从一个民办小企业,一跃成为东台市最大规模的民营企业。

  在汤广宏成功的身后,是农民企业家们成功的道路。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资源,没有经验,但凭借着一腔热忱,他们带着村里人在奔小康的时代圆着幸福的梦。

下一条新闻:东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 上一条新闻:倪士干论文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地址:东台市北海路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9561515 联系传真:0515-60601515 
CopyRight © www.dtdsfz.com 东台党史方志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05007441号